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两大典型的欧洲国家盒马配资,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常识。然而,尽管这两个国家地处欧洲大陆的西南角,历史上却曾经历长达数百年、同时深受西亚和北非文化影响的特殊时期。在这段历史中,伊比利亚半岛被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占领,俨然成为西亚和北非文化圈的一部分。那么,这片土地是如何从欧洲接纳非洲文化的呢?在这几百年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决定性事件?最终又是怎样演变成如今的西班牙与葡萄牙这两个国家呢?
公元前218年,罗马共和国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并将其划为“西班牙”省份。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为日耳曼蛮族的入侵敞开了大门。苏维汇族、汪达尔族和他们的盟友阿兰人相继入侵这片土地,建立起了短暂的统治。然而,西哥特人作为另一支强大的日耳曼族群,不久之后又重新侵入伊比利亚,迅速击败并驱逐了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并于6世纪末战胜苏维汇族,最终将这三股残余势力纳入麾下,建立起强大而威严的西哥特王国。
到了7世纪,西亚阿拉伯半岛上崛起了一个迅猛扩张的阿拉伯帝国。公元709年,经过多年的血腥征战,阿拉伯军队成功征服了横越地中海,隔着海峡与伊比利亚相望的北非马格里布地区。此时,尽管西哥特王国仍控制着伊比利亚,但其统治阶层与当地土著居民之间几乎没有融合,西哥特人仅占总人口的1%至2%,土著百姓对西哥特统治几乎毫无认同感,这无疑为外来入侵者打开了契机之门。
展开剩余85%大约公元710年,西哥特国王维蒂扎意外去世,权力被一位名叫罗德里克的贵族掌控。许多西哥特贵族开始怀疑罗德里克与维蒂扎之死有关,强烈反对他的即位,致使王国内部陷入了分裂与混乱之中。阿拉伯人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事态,决定趁机入侵。
公元711年,统治北非的阿拉伯总督派遣了北非柏柏尔族将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他带领大约7000士兵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伊比利亚发动攻击。塔里克的军队在南部的瓜达莱特与罗德里克的西哥特军展开了血战。由于西哥特贵族分内斗争愈演愈烈,许多人暗中支持阿拉伯军,最后导致西哥特军队遭遇惨败,罗德里克与大量忠于他的贵族阵亡,阿拉伯帝国随之成功稳固在伊比利亚的立足点。
紧接着,阿拉伯帝国又从北非增派了1.8万援军。数月间,阿拉伯军队攻占了西哥特王国的首都托莱多,随后迅速占据了半岛约三分之二的领土。公元714年后,阿拉伯人开始向伊比利亚北部发起进攻,先后征服巴斯克地区和加泰罗尼亚,甚至攻占了如今西班牙北部的重镇希洪等城市。此时,除了比利牛斯山区外,几乎整个伊比利亚都被阿拉伯势力掌控。早期的西哥特贵族大多已被消灭,少数选择投降,阿拉伯帝国完成了对伊比利亚的全面征服。
不久后,阿拉伯人便设立了安达卢斯省,首府设在今日西班牙南部的科尔多巴。大量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相继移居到此地,形成了崭新的社会结构。阿拉伯军队甚至穿越比利牛斯山脉,北进至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地区。当时的阿拉伯史料甚至记载称,阿拉伯人计划从伊比利亚出发,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最终占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然而,在公元732年,阿基坦地区的欧洲贵族向法兰克王国求援,法兰克的军队首领查理·马特在普瓦捷战役中如闪电般击败了阿拉伯军队,成功阻止了他们的进一步扩张。
扩张受到遏制后,伊比利亚内部的矛盾愈加显现。早期征服伊比利亚的阿拉伯军队中,以北非的柏柏尔人居多,尽管后续增兵主要是阿拉伯人,但绝大多数迁入伊比利亚的依然是柏柏尔族。公元740年前后,柏柏尔人已在伊比利亚形成了强大的群体,尽管阿拉伯人掌握着统治权,但柏柏尔人地位低下,经常被派往前线作战。失去对传统扩张的希望,柏柏尔人于740年发起叛乱。
为此,阿拉伯帝国迅速调派叙利亚的正规军前来镇压叛乱,经过两年艰苦的战斗才得以平定。叙利亚军队与最初的阿拉伯军队因利益冲突爆发内战,尽管最后叙利亚军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夺得大片领土,但他们也开始在伊比利亚逐渐独立自主,动摇了阿拉伯帝国在该地区的控制力。
此时,原先的西哥特贵族趁机脱离阿拉伯的统治,成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等基督教王国,开始了反攻的进程。同时,公元759年,法兰克王国也重新夺回了阿拉伯人在法国西南部的全部领土。
阿拉伯帝国内部的局势同样波荡起伏。公元747年,贵族阿布·阿拔斯在波斯军阀阿布·穆斯林的协助下发动叛乱,三年后推翻了席卷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朝代更替。
尽管倭马亚王族中的大部分成员遭到屠杀,但一位名为阿卜杜拉赫曼的王子逃亡至北非,隐匿四年后,于公元755年重返伊比利亚沿海地区。
阿卜杜拉赫曼迅速展开军事行动,攻占了如今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和塞维利亚,并对安达卢斯的首府科尔多巴发起围攻。虽然阿拉伯总督菲赫里镇定自若,严密组织防守,但阿卜杜拉赫曼利用敌军疲惫与粮食短缺,成功策反敌军,几个月后攻陷科尔多巴,自称科尔多巴埃米尔,建立了科尔多巴酋长国。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科尔多巴酋长国巩固了在伊比利亚的统治。此时,阿拔斯王朝在其他地区则陷入割席混战,无暇顾及安达卢斯。公元929年,科尔多巴埃米尔宣布独立,重建倭马亚王朝,演变为后倭马亚王朝。
后倭马亚王朝迎来了安达卢斯的黄金时代。农业灌溉系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农业产量远远超过了欧洲其他地区。同时,后倭马亚王朝与伊斯兰世界及欧洲各国保持频繁的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尔多巴的城市人口迅速膨胀,达到了50万,超越了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成为整个欧洲最大城市。
科尔多巴还创办了多所大学,吸引了四方学者前来求知。许多学者认为,后倭马亚时期积累的丰厚科学与哲学著作,为后世西班牙的托莱多翻译院奠定了基础,极大推动了这些知识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并催生了文艺复兴的诞生。
然而,公元976年后倭马亚的君主哈卡姆二世去世,其幼子希沙姆二世即位,权力迅速倾斜至维齐尔阿尔曼索尔手中。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阿尔曼索尔积极拥护与其利益一致的柏柏尔人,由此进一步加剧了王朝内部的派系矛盾。
阿尔曼索尔去世后,由其两个儿子继承其权力。公元1008年,儿子桑丘耶罗逼迫沦为傀儡的君主希沙姆二世立自己为太子,以期掌控王朝。此举引发了忠诚派的强烈反感,公元1009年引发了兵变,后倭马亚王朝陷入了内战与割据,最终于公元1031年走向灭亡。
与此同时,伊比利亚北部被压制的基督教势力迅速崛起,阿斯图里亚斯等基督教王国逐渐与本地族群融合,发展成为纳瓦拉、莱昂、葡萄牙、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及巴塞罗那等政权体系。他们开始集中力量反攻,逐步收复失地。
公元1086年,一些后倭马亚的残余势力寻求北非摩洛哥的穆拉比特王朝协助。穆拉比特军队在战斗中取得了辉煌胜利,将卡斯蒂利亚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显示出残余势力的脆弱,并很快开始平定彼此的抵抗,成为伊比利亚南部的新统治者。
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间,伊比利亚南部长期处于柏柏尔的统治之下。期间,王朝更迭频繁,实力逐渐衰减。公元1236年,卡斯蒂利亚和莱昂联军攻占了伊斯兰势力的核心城市科尔多巴。至1249年,葡萄牙也成功夺取了最南端的阿尔加夫地区。而剩余的柏柏尔势力则退守格拉纳达,成立了格拉纳达酋长国。
至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尽管格拉纳达酋长国还在两百多年间坚持存在,伴随着实力的渐渐减弱,其逐渐向卡斯蒂利亚称臣。1469年,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两国因联姻结成统一的西班牙盒马配资,随之对格拉纳达发动了最后的攻势。1492年,格拉纳达的苏丹穆罕默德十二世在经过两年的围城战后最终宣布投降,这标志着西班牙及葡萄牙悠久的历史转折点。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